三 昧 正 受
各位同修,各位善友,大家阿彌陀佛
我們今天藉這個機會,以關心的立場,談一些生命的主題。
今天的主題,我們選擇比較輕鬆,但是又有一點嚴肅的主題來談,那就是佛教裡面所談起的「三昧正受」。
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
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
這是個專有名稱,這個名詞在佛教的經典裡,到處可見。
所謂的三昧,我們引人世間一些的制度來做說明,可能會比較清楚。
我們在媒體上會發現,一些歌星,他的作詞、唱的方式,很受大家歡迎,但其學歷背景其實是醫生,有的則是工程師、博士、文學家或是各方面學有專精的傑出人士。
由此說明中發現,我們對於一個歌星,若他本身是醫生的立場,我們一樣尊稱他為「醫生」,同樣尊稱他是「博士」。
這種立場,在人世間的制度裡是被尊重的,不只被尊重,這是人權所在。
所以,僅管他是歌星,但無論他到那裡,到山上、到海邊,不管是在旅程上、旅途上,或者是在任何環境裡面,只要他出現,有必要時,他都可以做急救的工作。
因為他並沒有失去醫生的專業,以及醫生這個角色在其人生中的地位,所以,像這樣不變的立場、不變的身份、不變的專業,雖然這個人目前並沒有從事這方面的工作,但其專業的背景不變,我們稱為「三昧」,是被尊重的。
佛教對這方面的說明,例如:我們對阿羅漢是尊重他也有三昧的專業,我們對菩薩也尊重他有三昧的專業,對一切如來,亦是尊重其有三昧的德號、名稱。
像這樣的方式,在佛教裡面、尤其在經典裡面,處處都可以看到這些名稱,雖然名稱的內容不同,有很多不同的三昧。
但是原則上,只要是正統的佛教,只要是學到正面佛教的教義,我們都可以得到三昧的利益,名稱叫做「三昧正受」。
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
以這個來做比喻的話,有同修問:
「上師,是否可以引一個就在上師身上,更清楚、更明白的例子來說明?」
我學佛的過程,乃從顯教到密教。
在顯教當中,所有的學習,都是隨因緣而學習。 到了密教之後,我才有一個系統的學習。
這個系統是依止我的老師、我的上師,在悟光上師的座下,學習四度加行,而後灌頂成為阿闍黎。
這個制度,是從一千多年前之真言宗,一直到弘法大師,一直傳承至今天,不變的。
所謂三昧耶的過程,所必須經過的流程,有了這個流程以後,我本身的阿闍黎立場,是我這一生的三昧耶。
我的提倡雖與我師父的光明流有所不同,但是我並不因為沒有說明光明流、介紹光明流,而改變這個阿闍黎的立場。
也就是說,我不違背灌頂以後的三昧耶。
類似這樣子的例子,在光明流,以及所有的普賢流所灌頂下來的阿闍黎,都不會改變他們阿闍黎的身份,沒有任何人世間資格消失的制度。
例如,有人開玩笑,這位校長,有校長的資格,但退休以後,校長的資格就會被取消,並沒有這樣子開玩笑的方式。
又如,在佛教裡的制度,比丘、出家眾受到三壇大戒以後,不管他有沒有講經說法,不管他有沒有在媒體上出現,他都是比丘、都是比丘尼,他都是法師,這個身份這一生永遠不變,除非他自己不要這個受戒的內容,違背受戒的戒律。
所有一切如來,他們也是一樣,只要受過三壇大戒,他們都會尊重這位受戒旳比丘、比丘尼,尊稱其為「法師」。
這是不變的教義,這個叫做「三昧耶」。
同樣的,假使說有的人認為,上師本身雖然得到光明流悟光上師的灌頂,但是往後自己拓展的是「普賢流」,是否其阿闍黎的身份會取消,或是會消失?
我要告訴各位「不會!」
這是一切如來共同維護、護持的阿闍黎,所以,我們普賢流只要不違背教義、 不違背大日如來大日經、金剛頂經的教義、 不違背大悲所有一切三寶、救渡眾生的教義,這個三昧耶永遠是存在。
不只是我是存在的,改變不了這個阿闍黎的身份,即便往後生生世世我到任何的國土,同樣受到一切如來的加持。
也因為有這樣子的利益,所以我們勸導同修們,勸導所有佛教的三寶弟子,這一生希望能夠學佛,得到三昧耶的教義。
因為唯有佛教的教義,有三昧耶絕對的執行力。
不是佛教的教義,就沒有三昧耶的執行力。
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
如同有些人說改個姓名就會好運,這種說法在佛教裡是不具有三昧耶絕對的效力的,所以再怎麼改,沒有往好的,沒有往專業的常識,不懂得為人的道理,任何事情可能都不會成功。
所以佛教教義本身,不管是二乘、不管是大乘,或者是一佛乘,都具有三昧耶的教義。
可以這樣子說,只要有三昧耶的立場,才是正統佛教的教義。
所以我們目前發現很多的團體,一方面喜歡佛教、一方面喜歡沒有三昧耶教義的說明方式。
例如說:今天要過好日子,過得輕鬆、愉快、有福報、有機會、有貴人,他就覺得今天必須何時出門、何時入門?何時該穿何種衣服?穿什麼顏色的可以招財可以進寶?
各位要瞭解,佛教裡面沒有這種說法,也就是說,這種說法沒有三昧耶絕對的執行力。
這種說明方式,在我們目前的慈善團體裡很盛行,在我們宗教界裡很盛行, 但是我們要告訴各位,學術是絕對的自由,每一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歡來學習,來做為這一生生活價值的根據。
但是假使要尋求真理,心靈真實得三昧耶真理的話,那就是一定要跟隨佛陀的教義,跟隨大乘經典的內容來做研習,或者是跟隨在佛教界裡很多傑出的法師、很好的尼師來學習,比較可靠。
因為這樣子的方式,各位從他們的開示或講解裡面,我們可以得到三昧耶的佛法,這是我們重視三昧耶的原因之一,這個三昧耶的內容,從一切如來,一直到菩薩、一直到阿羅漢,所有佛教體系裡的聖賢,都有自己的三昧耶。
例如:大日如來也有大日如來的三昧耶,它的名稱就是法界三昧。
這個三昧的範圍很廣,非常的廣,像法華經有法華三昧,像阿羅漢有空三昧、 有相三昧、 有一行三昧等有好多好多...慈悲三昧、般若三昧,有很多的三昧。
這個三昧是我們生命得到解脫、自由自在、無量福報、無量智慧的根據。
這個三昧耶從我們人世間的制度來說,是一個人這一生的身份,他的經歷,也是他的成就,但從佛教重視生命的立場來說,三昧耶就是我們生命的身份。
就如同觀世音菩薩,祂的生命這是祂的三昧耶,這是祂的身份,所以不管觀世音菩薩到任何的地方,他顯現的是任何一種身相,例如在經典裡,是童男、是童女、或者是比丘、比丘尼、 或者是男生、 或是女生、 或者是天上、或是人間、或者是天王、天大將軍身、 或者是菩薩、或羅漢、 或者是如來....
任何的應化、任何的表達,本身都不離開三昧耶,永遠都是觀世音菩薩的本質,這個就是三昧耶。
佛教特別告訴我們,我們的生命應該要有一個自己的三昧耶,做自己、表達自己的如來、 表達自己的菩薩道、 表達自己的解脫、 表達自己的大福報、表達我們自己在這一生中可以接續以往累世的善根。
就如同六祖慧能,本來出身於比較偏僻的地方,比較不文明的環境裡,但是他面對他的師父時,六祖慧能說:和尚的身雖然高貴,我雖然是比較卑賤的身體,但是從生命的立場來說,我們是平等,這個平等永遠沒有辦法讓任何制度來改變。
也就是說這種平等,在人世間是被尊重的,在人世間成為華麗的精神依據。
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
在我們的生命裡面,這種平等的立場,是生命與生命之間所謂美好的美德,是互相之間觀摩的依據。
所以,佛陀在成佛後說了一句非常值得我們玩味、思惟的一句話,他說: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
也因為這樣子的說明方式:一切生命本身與如來沒有兩樣,因為本質就是三昧耶,本質就是我們生命的尊嚴,這樣的說明方式,乃佛教教義可貴的地方,讓我們可以清醒、回歸覺悟,享受自己生命的依據。
所以,所謂的三昧耶,它本身對社會非常重要、對於每一個人非常重要,對於學佛者更是重要,非要達到三昧耶不可。
所以,任何的佛教團體,只要是善知識的領導,好的師父的領導,他都會引導我們進入三昧耶的意境,讓我們這一生得到自在解脫的意境。
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 ☆¸.•*¨`*•°.☆